115學測/大學招生 重要改變
改變1:英文科篇章結構改成「5選4」
115學測起,「篇章結構」題型調為以一篇選文含4個空格搭配5個選項設計試題,增加測驗效果
改變2:台大醫科參採考科調整
台大醫學系,自115學年起
- 申請入學及繁星推薦:學測調整採計考科為-國文考科、數學A考科、自然考科、社會考科四科。
- 分發入學採計科目:數學甲考科、物理考科、化學考科、生物考科,分發入學學科能力測驗檢定標準:國文考科(頂標)。
115學測考試趨勢與準備方向
國文科
國綜:以課內為本,並重啟發與應用
- 由課本延伸出的閱讀測驗,包含學術情境與多文本比較,同學要切實研讀課本,熟讀十五篇古文及A類選文,加以訓練思考彈性與邏輯,較能掌握重點,也能加快作答速度。
- 跨域閱讀素材特色,內容貼近生活,考題多著重大方向觀點與概念,專業術語較少,文學相關性提升。
- 部分文章資訊量大,同學需於平常培養閱讀耐心與邏輯推理,熟悉文本內容有助避開陷阱、取得高分。
國寫:以「知性」與「情意」兩大題架構呈現
- 「知性」題均強調理性論述的能力,目前以二大考法為主:考測學生平日是否關注社會議題、公共事務;從經驗中「反思自我」,包含個人的生活模式、價值觀念等。
- 「情意」題則偏重內在情感的表達。類型上有分為透過抽象的聯想或想像來表露心志者,有回顧人生經驗來闡發體悟者,有以日常物件、景觀為媒介來鋪敘情思者,也有透過引導來編寫故事者
面對兩種題型,同學可於平時累積寫作素材,並培養思辨能力、定時定量養成寫作習慣。
英文科
選文很廣泛,主題網羅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題材,內容多元且貼近時事及生活。
- 詞彙題:一字多義考題已是常客,多涉獵不同文本題材,對此類題目的掌握絕對有助益。
- 篇章結構:除了留意前後文意及關鍵字詞外,也須深入探究每一段落的結構組織,才不會誤陷誘答選項的陷阱。
- 混合題:留意閱讀細節、尋找關鍵字詞,並熟記字彙不同詞性變化,有助於混合題拿分。
- 非選擇題:主題通常貼近生活,但仍需有清楚的架構組織,熟悉常用的句法與搭配字詞,才能將想法清楚且有條理地呈現。
數學科
數A題目靈活,考驗概念的理解與計算能力;數B沒有繁瑣計算、特有題強調視覺感、空間感。
- 基本概念:從111~114學測試題中,都可以看到不少優質的概念性問題,掌握基本概念即可在學測考試中拿到一定比例的分數。
- 幾何概念以及作圖:每年都會出現需將題目文字轉換為圖形的題目。圖形背後往往需要搭配幾何概念來解題,準備考數A的同學一定要針對這部分做充分練習,才有能力應付。數B獨有的觀念,如單點透視法、球面坐標、圓錐截痕,年年皆出1~3題,難度不高,一定要準備,並且把分數放進口袋。
- 證明論述:數A在混合題或多選題中都有出現需要說明原因或是簡單證明過程的題目。建議同學除了注意核心算式外,也要多閱讀了解課本文字敘述,有助於提升表達能力。
- 跨單元題型:數A想要拿前標以上,一定要好好準備跨單元的題目,這類題目至少涵蓋兩個單元以上的內容,鑑別度高,通常會是決勝關鍵。數B雖然比較少這類題目,但仍然是想拿高分的決戰點。
- 素養題、情境題:這類容易伴隨大量文字的題目,每一年都會出現。建議同學在平常練習中,應定時、定量地練習長題幹的題目,增強閱讀能力以及問題與觀念連結的能力。
物理科
物理科持續穩定地以1.基本定義的清晰、2.圖表解讀能力的養成、3.物理概念的說明解釋能力的養成、4.探究實作推論作圖及解讀、5.物理原理在生活科技上的應用、6.學術文本的冷靜閱讀、7.探究實作的跨科整合外,114學測也將8.物理量換算等計算量提升,讓物理試題更貼近物理科學的真實運作。
- 準備方向:將基礎物理的知識充分了解,再透過題目題幹描述,應該可以充分掌握答題。儀器設計的物理原理仍與電磁學、波動特性、能量傳遞及量子效應有關,重點仍很明確。
- 跨科整合題目:將可能在生物觀察、醫學工程、化工應用、化學檢測、航太科技、天文觀測、地震預報等儀器設計的原理上扮演重要角色。
化學科
命題重點:混合物的分離、化學反應式係數平衡及化學計量、有機化合物基本性質。
- 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雖然是選修化學內容,但仍然頻繁入學測題,建議在學測前先修習選修化學V的部分內容,能夠對學測出現的有機相關題目更加得心應手。
- 混合物:混合物的分離已經是學測重點之一,例如:層析、萃取、蒸餾,不可小覷其重要性。尤其近年來重複出現的「硝酸鉀和氯化鉀再結晶」。
- 化學反應式係數平衡及化學計量:穩定出現在學測題,同學務必把握住該知識點,但避免鑽牛角尖冷僻且複雜計算的題目,多加練習定能考場上無往不利。
生物科
熟練掌握課本,尤其是重點章節的核心概念。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能為解答高階思維題型奠定穩固的基礎。
- 強化跨章節與跨領域整合能力:例如:某些題目可能考驗學生將細胞生物學與生態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或者需要理解遺傳學與演化生物學的聯繫。
- 加強探究與實作能力的培養:探究題型涵蓋圖表分析、實驗設計、解讀實驗結果等。建議平時多參與實驗課程和小組討論,嘗試記錄實驗過程、分析數據並撰寫結論。
- 關注生物學的最新發展:生物科命題有進一步融合與現代生物學相關的時事議題與前沿知識的趨勢,例如:RNA 疫苗的應用、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的影響等。建議平時可透過閱讀相關科普文章或參加學術講座,了解生物學的最新進展。
地球科學
統計歷年學測試題分布,就會發現整本基礎地科都會考,穩紮穩打才是致勝關鍵。
- 重視理解跟邏輯推論:很多基礎定義在題幹中就會提供,同學要根據這些基礎定義,做進一步的邏輯推演;因此,理解地球科學現象發生的原因就變得相對重要。
- 重要基礎環境知識需要熟記:如八大行星、臺灣各地區主要岩石、臺灣活動斷層類型等。
- 關注本土地質:近年考題,有越來越貼近生活以及本土掛帥的趨勢,建議同學可以特別加強臺灣地質相關知識。
歷史科
歷史並非單純背誦,要活用習得的大觀念(如在世界各地都會有人群移動),以及探究與實作的處理能力。
- 提升閱讀及分析史料的能力:平時多閱讀或利用時間自主學習,設定社會科相關議題嘗試史料處理,方能培養社會科具備的能力。
- 以多元視角延伸相同概念:學測強調素養與大概念的結合,聚焦於課本未詳述但具有深度或時事關聯的知識點,如東北亞地區的國際競逐或臺灣人在國際中的角色。此外,隨著課本內容愈來愈精鍊,試題可能更緊密地引用史料、時事或專書,建議要多閱讀史料等延伸教材,掌握課本以外的重要知識點,以應對這種更具挑戰性的命題趨勢。
地理科
延續素養導向與跨科整合趨勢,不僅檢視知識掌握度,更強調閱讀理解、邏輯推理與綜合分析能力。
- 混合題型與跨領域題型:混合題維持歷地公三科跨科統整知識能力、以學術探究情境多元取材,提升答題難度。建議平時增加歷史文本知識的閱讀,或多結合公民議題,將有助於因應未來的測驗。
- 地圖、統計圖表、照片題仍是地理核心之一:善用世界地圖與地理位置分析,以掌握空間概念,有助於答題。多觀看並理解統計圖表、統計地圖與照片,對測驗分數提升有極大助益。
公民與社會
整體命題趨勢在「長文題組」、「跨科/跨領域整合」及「素養導向」三大方向,未來考題仍十分重視跨領域、跨科目的資料解讀及圖表轉譯的能力。
- 訓練閱讀速度與理解力:平時多留意重大時事議題,累積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可大量閱讀與報告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養成閱讀的耐受力與速度,亦能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 整合社會領域三科的學習內容:合科命題的緣故,試題中有許多題組是以史料、學術論文或其他經典文本為題文素材,建議同學平時要增加歷史文本知識的閱讀,並學習將公民學科知識置於歷史與社會事件脈絡中理解、推論,訓練整合能力。
共享
